在這個偏好「飲鴆」的世代裡,人們並不在意真相而只想找出戰犯;藉口往往比解藥更能安撫人心。明知道掩耳盜與自欺欺人無法解決問題,只是,並沒有人想要解決問題,大家只希望那個提問題的人趕緊閉嘴。
事先規定好條條框框就能夠初步避免被人發現真相,再配上一個事後備用的完美藉口也能以防萬一,若真不巧仍是被發現了某些事實,最後還能找個替罪羊來息事寧人,有了以上的準備,那麼一切就萬無一失了。
原以為這種先設框架、找好藉口、準備替罪羊的行為僅在極權國家裡才會出現;沒想到這個「荒唐遊戲」早已經普及民間,深入各個年齡層了。究竟是教育、媒體,亦或哪個隱密的管道輸出,竟能夠將這種「心態」廣植人心。隨便一場爭論,哪怕是小孩間的爭執,常常能從對話中發現此類「避責的心態」;甚至,它在民主機制下操作起來的畫面只會更加殘暴,簡直就是個合情合理的多數暴力、公然霸凌。
也許正是因為經歷了太多「假象背鍋」的情況,只好麻痺自己,洗腦自己那就是真相;之所以害怕真相,是因為一旦承認了真相,自己的世界觀恐將崩塌,只好繼續活在假象裡,假象或許能讓自己活得更自在些。
真正想解決問題的人就不會毫不驗證地把「幻想」視為真理,也不會為答案事先設制「框架」;應該是保持客觀開放的態度來思考問題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任何可能的原因都應該列入考量並進行驗證;對於重要事情,在時間及成本的允許下,我們甚至不應該直接相信別人的口中的「已證實」。
發現任何問題,一般人直覺的動作就是循著發生問題的近因去找答案,過程中難免會牽扯到人。所謂「對事不對人」指的是處事「態度」而不是「論及人」禁令;稍作思考就會發現「人做的事情不能不能提及人」是件多麼荒謬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大家僅是想要解決問題,並沒有要究責論處,無需自卑地急著找尋罪魁禍首,更沒理由狂妄地自詡完美無瑕,要求他人只能在你制定的「框架中」找答案。
所謂的「結果論」其實是就是「目的論」,以目的作為行為採納的依據。它只是決策法之一而不是個論斷對錯的標準;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個「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倫理學。由於它過於道德綁架而顯得狹隘,僅適合處理一些簡單關聯下的決策,並不適用於處理複雜的人事物。放大格局來看就會發現眼前的結果往往是更大問題的原因。
目光短淺的人常常會在「非要」或「非不」上過度執著,這種執著非但限制了完整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而那個在侷限中完成的決策也恐將成為更大問題的主因。常見的就是執著就是「不衝突」,為了「不衝突」而輕易地放任顛倒黑白能算是件划算的決策嗎?大量的錯誤價值觀累積被起來,難道不會比衝突更糟糕嗎?
在大事大非的格局下,有些小事小非必需得進行道德妥協才行,由於進行了這類的妥協而難免造成一些是非的顛倒,必需時時地提醒自己「那些是妥協後的顛倒黑白,不是真理」,以免積非成是而失去了本心。
保有良知就沒有所謂的「積非成是」,酒駕幾百次沒出事,也不該讓它成為一件對的事。出現「意外」僅需尋找原因好讓它回到「意內」即可,而不是上網找認同,然後以「常態與否」來論斷是非。「常態」本就不是個「道理」,即便學非所用、低薪缺工、媒體亂象……等問題在這社會已成常態,但它明顯就「不正常」,得找方法讓它回歸正常。
近年來在功利物質主義的長期洗腦下,許多的人心中的那把良知的尺似乎已經歪得嚴重,變得道德淪喪、顛倒是非、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自欺欺人、自我感覺良好……,這些甚至已成了各國政府及媒體的通病。毫無底限地行惡也只需一個蹩腳的藉口就算是交待了。有人願意將這些「不正常」情況攤開來討論,明明就是一件非常理所當然好事呀,而提問的女大生竟會被網軍肉搜攻擊?
那些接受掌權者智商污辱的韭菜們,究竟是自願同流合污,還是樂於助紂為虐啊?
正所謂「理愈辯愈明」。科學的價值之一就是「它允許爭論」,因為爭論能讓科學更趨近真相。若行為正當且經得起考驗則不該害怕被討論;之所以會動不動就想把人禁言,若不是正在為惡,就是正在行騙。
「討論真種小事很沒有意義」、「我從來不會計較這類小事」、「你想講的我全都懂」、「對的無需辯,錯的沒資格辯」、「等你的成就達到我的程度才有資格跟我說話」……,此類沒邏輯謉辯,純粹只是狂妄者用來「禁言」的工具;這些歪理打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明顯只是用來解決「人」的;況且,此類狂言向來就不適用於出此狂言者本身。
大家總是說小粉紅及綠衛兵的邏輯很雙標,其實雙標在他們的眼裡再正常不過了,身分不同理當雙標,一點兒也不矛盾;同理,自我感覺良好的狂妄者也不覺得那些不適用於自己的規定是一種矛盾,因為自詡為神的祂,直覺認定這些規則只適用於凡人而不適用於祂。明顯都入魔了,卻自以為登仙了。
隨隨便便地就造了「口業」,就僅是為了說服別人依照自己喜好去行事,謊言張口就來,即便那堆謊言彼此自相矛盾,也要逼著別人吞下去。他根本就不是在「講道理」,而是在昭告天下:「王的習慣就是這世間的真理」。
很多人誤以為「惡有惡報」出自佛經;然而;詛咒者必受其詛咒,真佛才不會詛咒人呢!它的功能就只是勸人為善及安慰不行惡之人;然而,這裡有個盲點,人若因惡人受惡報而感到安慰,還稱得上善人嗎?如果你被「惡有惡報」安慰到了,趕緊為自己心中的惡慚悔吧,並祝福那些惡人能夠獲得向善的智慧。
另外,如果吸引力法則是真的,這句「惡有惡報」懲罰善人似乎會比懲治惡人的機率更大。因為真正的魔鬼根本就不相信惡有惡報。
末世中,別輕易以善人自居,其實多數人若不是正在行惡,就是在助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