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失調的孩子們
最近重回到補教業工作,看著孩子們面對問題時的反應,真令我感到無比惋惜,一群十歲不到的孩子,已經深深地被考試制度給制約了,幾乎都變成了答題的機器。
有個孩子非常認正地在課本上劃重點,他的成績非常地好,可是,我發現他幾乎把整個課本全都劃了,有「頓號」的全都「括」起來,因為那些可能是填充題;課本中的「問號」那便是簡答題了,用螢光筆把可能的答案圈起來,其它無關緊要的,他仍是用不同顏色的全都筆劃上了線,換句話說,課本上的每個字都是重點。那是社會科的課本,但我真的很好奇「他是否知道自己目前在學什麼?」
孩子們其實都非常地認真也希望能達到父母們的期待--考高分。為了考取高分,他們真正迫切想知道的是題目的空格該填什麼,對於題目隱含的知識他們並不是很在意。以數學為例,孩子們希望聽到的是「遇到這類的題目,要注意那幾個數字,並用哪幾個步驟去解它……」若是我想再進一步教授觀念時(我稱它叫數學心法),孩子通常只有五分鐘的熱度,便希望能趕快進入題目(他們不要心法,只要招式)。用題目帶導觀念確實是個方法,不過這方法有個大問題,就是一旦孩子能夠解出那題的答案,即使他的觀念有誤也無心再聽老師講解了,因為「答案對就好啦!」
我當然知道「2+3=( )」這樣的題目他們肯定會答,可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思考,於是,我改變問法「為什麼2+3=5?」,如此命題卻讓大部分的孩子放棄答題了,少數中等程度的孩子卻願意挑戰它,他答:「因為原本2個糖果,再放進3個糖果,就會有5顆糖果了」很棒吧!中等程度的孩子也是很有想法的,可惜,家長們卻要叫他們別再思考了?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那些原本考高分的孩子無法接受在這類考題上沒拿到分,於是他們的家長就來抗議了:
「老師你出這什麼題目呀,完全看不出來你要考什麼?能不能拜託你照學校教的題目考就好?」
家長叫孩子們別思考,卻期待孩子們將來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豈不緣木求魚?這類「目的」與「作法」相矛盾的例子還很多:
希望孩子寫字工整一點,於是罰他寫五十遍,結果他為了要快點寫完卻讓字變得更醜了;師長愈是打罵,他就愈來愈討厭寫字。可是,當一位他心怡的異性一嫌他字不好看後,他的字馬上就變工整了。
希望孩子誠實,卻在一次他坦承犯錯後換來一次毒打,此後,孩子只會用更高段的騙術來掩飾自己所犯的錯,直到錯誤已難以收拾。
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創業當老闆,卻又努力把他變成專家。要知道「專家是高級的奴才;老闆往往是普通級的通才呀!」
希望孩子有主見、有想法,偏偏關於孩子一切的決定,爸媽都已幫他決定好了……。
回到那位課本劃滿重點的學生,若是他知道目前正在認識某段歷史,並且對其內容有興趣,他應該不僅僅只讀課本,還會上網或去圖書館找相關的訊息再做認識。不過,我看得出來他並沒有興趣,而且很痛苦地在記它,心想:「只要這次考試過了關,就能解脫了。」孩子們原本充滿好奇地想認識這個世界,直到我們逼他們這個要背,那個要記,這些不會的全都罰寫十遍,從此,他再也沒興趣學習了。
孩子的作文不好,不是成語記得不夠多,通常是經驗不足,能講的題材太少,要增加經驗的話,可以從生活中或書本裡獲得。當他有很多內容想表達卻發現無法盡興時,「辭窮」的窘態便會叫他主動地去記新的詞彙。我曾看到一個國中孩子在空閒的時間「偷偷地」看一本小說(之所以偷偷地,是因為他爸媽不讓他看那種書),我發現他一邊看小說,一邊在白紙上寫上他喜歡的字或詞,而且每個字詞都寫了三、四次。這是他自己想要的,沒人逼他生字生詞要寫幾遍,我認為這本小說對他幫助很大,為什麼家長不願意讓他看呢?
孩子數學不好,有許多例子指向是因為九九乘法表背得比別人晚,有些同學幼稚園就背了,他卻現在才開始背,都已經背得很辛苦了,偏偏老師或家長就是不滿意:「這麼簡單的東西,別人都會為什麼你不會?」於是,他得到一個結論:「我的數學不好!」從此他對數學就再也提不起勁,連帶著影響到他後面的學習興趣。不過,這邊有個奮起的例子,原本討厭數學的他,就因為解出一個數學遊戲題而愛上了數學,那是一題關於空間概念的題目。由於平常教學總是紙上談兵(立體的圖型畫在平面上終究不是立體),這令數學資優學生因難以想像而不會解,這位自以為數學差的學生,正因為他「玩」得夠多,他喜歡勞作與畫畫也會自製玩具,因此獲得關於空間想像的訓練而能夠解這類的題目。
孩子記憶力差以致史地總是考不好?其實孩子的記憶力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好,我認為仍是興趣問題。有孩子他無法背記史地的內容?你可知他為遊戲精心製作的虛擬地圖,精緻且詳細到令大人都會讚嘆,附在地圖後面的筆記更詳細記錄了各種裝備的能力分析,分析地有條有理,即便是要他默背他也辦到。我們可以試著引發他的興趣,若他仍沒有興趣,何必強逼他呢?將來若需要時,再回過頭來找資料即可。
我認為讀書不應該是從第一頁的第一個字開始,努力地看到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字。「學習」其實是在「找資料」,先選定一個想要瞭解的內容並從書本中找尋資料,心裡不斷地提出問題問作者,例如:「什麼是經濟學?」「為什麼供需會影響價格?」「若供需理論是對的,為何還有那麼多例外?」「貨幣也適用供需理論嗎?」……,並期待作者會在後面作解釋,若是作者沒有解釋,就再尋求其它同類的書來解惑;對於再找的參考的書目,其實只需挑想瞭解的章節讀即可,除非其它的章節也正好令你感到興趣。這般的學習方式才能架構較完整的知識。
從碩士論文中也能看台灣孩子的學習出了很大的問題。台灣孩子的論文中幾乎全是引用,而他自己的想法卻少之又少,讓人覺得到作者極度沒有自信,不願對收集到的資料做評論,甚至讓人覺得他的工作只是為每個段落下個小標題,小標題後面的內容全都是引用,我們很難在論文中與作者對話,因為他就像個旁觀者,僅一味地把收集到的資料全呈上來,卻不表示意見。反觀國外的論文,常會看到作者很快地就為自己看法下結論,他的引用是為了利用其它學者的看法來為自己背書,他甚至引用反對者的看法,並在隨後指證反對意見有何瑕疪,整個論文看下來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知道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如果台灣的孩子只懂得從網路上的資料來拼湊論文,記者也只是從網路上的資料拼湊報導,真難想像我們的下一代還有什麼競爭力?
過去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學歷」對於「能力」有很大的參考依據,於是我們誤以為學歷就等於高薪,這真是錯得離譜了。企業一直以來都是依「能力」選才的,從來就不是依學歷,更何況已變成「不俱能力參考價值」的學歷了。如果國民教育讓大家都學一樣的內容,那只不過是延後競爭,出社會後仍究得與別人分出高下,任何鑽研都是痛苦的,能支持他持續鑽研的動力往往就是「興趣」。
我們成功地扼殺掉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大學畢業後仍舊無法確定自己的興趣,只好再升學。最後,高學歷文憑拿到了,年紀也不小了,肩上扛著龐大的學貸卻又偏偏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可想而知,他勢必會晚婚;更可悲的是,他還可能只是拿著高中的文憑去應徵便利店的工作。
最後,我強烈鼓勵孩子們培養閱讀的興趣,看小說、圖本、甚至漫畫書也無妨。先讓孩子從有興趣的讀物中獲得資訊,試著讓他們表達從中的收獲並且找出感興趣的事物,再鼓勵他們進一步的深入興趣,作進階的閱讀。考試制度下的閱讀,孩子們只願意讀考試的版本,其它同類的知識一點兒也不在乎,那並不是學習,那僅在應付考試。
其實很多媽媽也有這樣的感覺,過去自己無法理解的數學,為什麼現在看小孩子的書卻都看得懂?因為「觸類旁通」,她們不是在數學課本中學會數學的,而是從生活應用中學得的。孩子們活動範圍較為單純,沒有那個「類」可以讓它「觸」,閱讀正是個機會,只要孩子有興趣就應該多多鼓勵他去接觸其它領域的知識,或許他會在閱讀天文科學書籍的過程中,竟發現數學天份開竅了。
我不認為考九十五分跟考一百分的孩子在資質上真有差異,甚至那些考六七十分的孩子,將來出社會後,也極可能成為那些考一百分的孩子的可敬對手。中上績的孩子有些是因為粗心,有些是因為他習慣只記大方向而在細節上失了分,而只記大方向的孩子卻反而較有能力組織不同領域的知識。我發現那些緊盯文字細節的孩子,他們的知識存在筆記裡,而那些記大方向的孩子把知識放到腦袋裡了,他們雖然沒辦法把腦袋裡的東西說得很詳細,卻能夠在不看筆記的情況下講出一個大概,如此看來,他們更容易把跨領域的知識整理在一起,將來若要作更縝密的運用時,再查書即可。師長與家長緊盯考試成績的結果,讓孩子們的學習失了焦,其實孩子們個個都很棒!我們真正必需做的是觀察,陪孩子們一起找尋他的興趣所在,培養一個能謀生的興趣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