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理上的左右腦是完全分開的個體,之前是流質性的化學物質及神經突觸;心理上的左右腦也是分別自獨立思考,關心著它們個自感興趣的事物。

當一個人的語言形成之前,此時是右腦為主腦,它以畫面為主要記憶內容,對於圖像、音樂、味道……等感官知覺較為敏感,也較能記住一些經驗中的細節,此時期的人的繪畫較能掌握圖像細節。

但是當語言成型後,左腦會漸漸轉為主腦,左腦是經驗與邏輯的腦袋,左腦也語言區的所在,大腦發現語言人方便與世界溝通,特別是與人溝通,而經驗與邏輯能使人避開危險,於是大部分的人之後都讓左腦主宰決策,而左腦控制右手,也因此大部分的人慣用右手。

右腦用感覺思考,左腦用語言思考,右腦純粹記住經驗中畫面、聲音、味道……等一切感官的細節,
它盡可能地讓我們感覺世界的美好;左腦將經驗轉成意義、功能並考慮可能的應用時機;它努力地規劃未來的方向。

雖然左右腦是分開的,不過中間的神經突觸與化學物質能幫助他們溝通,一個正常的大腦,其左右腦將以非常快的速度溝通;可是,當腦子受到外力衝擊、藥物破壞及深度摧眠後,將阻礙了這項溝通,正常的大腦,當左右腦意見分歧時會以主腦(通常是左腦)為主要意見。

不過,當左右腦的溝通受到干擾後,它將無法決定以誰意見為主,極可能純粹活在右腦的幻想畫面中,畢竟右腦習慣呈現美好畫面與感覺,可惜,右腦中的記憶並不完全是美好的,一旦出現不好的畫面或感覺,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恐懼與哀傷甚至憤怒,那會令人陷入危險;也可能左右腦不斷地交換主宰,讓人產生多重性格甚至忽略其它主宰性格的記憶。

無論如何,左右腦各有所長,缺一不可,但若大紿無法決定讓哪顆腦來主宰的話,將會造成思考紊亂、記憶不全或功能缺失的狀況,此外,即使全讓邏輯的左腦主宰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他可能失去感性與同理心的功能,甚至沒有空間概念並失去圖像的記憶,這樣的人仍是無法與外界溝通。

一般人雖偏向左腦主宰,若能經過訓練,適當地讓右腦多掌控一些是有好處的,我們都知道,用邏輯來記住畫面是很慢的,而且容易純記功能沒有細節,邏輯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所以邏輯記憶中的畫面將產生許多錯覺,例如:過分強調亮暗對比與前後景的大小關聯,並對世界觀察造成一大阻礙;因此,現在坊間有許多右腦訓練課程,教我們如何適當地讓右腦參與決策,它將幫助我們快速地記憶與畫面賞析,甚至調適人們的情緒控制等。

語言發展以前,甚至三歲以前,此時的孩子習慣以感觀去認識世界,此時的他仍是習慣讓右腦主宰興趣方向,他會樂此不疲地做觀察與研究,在他的「研究領域」通常會有超出同儕的「發現」,一旦發現過於完整甚至達到成人的水準,就會被認為是天才,可惜的是,若是他的興趣不是在於書本,而在其它領域,恐怕就危險了,我們東方人的父母,總是能夠預知似地幫孩子決定未來,如果孩子研究領域在體育、繪畫、遊戲……總是會被設以重重的限制,於是,孩子興趣沒玩過,「功課」也沒興趣,弄得兩頭空,到了青春期(約十二歲)時,大腦會做一次的掃除,把不常用的神經突觸清除,那些被設滿禁制區的孩子,腦中連結幾乎都要被清除了,此時的大腦認為這些孩子們,除了父母設下的地雷區謹慎地記住外,腦中沒有重要的連結必需要留下……。簡言之,除了三歲定終生外,還有十二歲誤終生,若三歲前給足他觀察世界的空間,千萬不要拖到十二歲,否則,他恐怕連語言發展都會有終生性的障礙。(例:1970,洛杉磯,吉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憶逸 的頭像
    憶逸

    抽體具象討論網

    憶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